海南研招办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让平凡人发光 Tue, 09 Jul 2024 06:32:5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5.9 https://www.lksedu.com/wp-content/uploads/2024/04/cropped-2024041303210588-scaled-1-32x32.jpg 海南研招办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32 32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270.html Sat, 06 Jul 2024 08:00:03 +0000 http://www.lksedu.com/?p=7270 创建时间: 2016年 隶属于: 机构地址: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鹿回头路28号 官方网址: http://www.idsse.cas.cn/ 研究生院网址: 联系方式: 0898-88231178 电子邮箱: yjs@idsse.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其他 校徽:

 

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Deep-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缩写:IDSSE,CAS)是直属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事业单位,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半岛,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三方联合于2011年共建,2016年5月建成投入正式运行。

一、研究所定位

立足三亚,在我国最为临近深海的地域,建立完备的国立深海研发基地,成为国家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填补我国深海战略上的地域空白。

突破大深度海洋研究的禁区,突破海洋科学与工程之间,深海科学、深海工程技术研发与海上作业试验之间长期以来相互割裂的障碍,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共享与开发平台为基点,构筑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深海作业融合性体系。

通过牵头组织重大项目,挖掘和促进中科院及国内目前非涉海科研团队在海洋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研发资源和潜力,形成综合优势,引领我国深海科学、深海技术、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二、建设目标

建设集深海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基地;中国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核心研发基地、深海技术试验基地、海洋战略思想库和科普教育基地;国际深海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机构、教育和公共服务中心;引领我国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方向,打造具有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科研机构。

三、科研架构

设有深海科学研究部、深海工程技术部和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三个主要业务单元。

深海科学研究部下设深海生物学研究室、深海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室、深海地球物理与资源研究室、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实验室、地外海洋系统研究室、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和分析测试中心8个基本研究单元。

深海工程技术部下设深海探测技术研究室、深海信息技术研究室、深海资源开发研究室、深潜技术研究室、深海视频技术研究室、网信/深海软件测评及研发研究室和工程实验室7个基本研究单元。

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主要围绕科考船舶、深海装备、科研码头等资源,开展建设和运行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管理船舶航次、提供科考作业技术支持,为科学考察和研究提供应用平台和技术保障,同时负责船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四、运行管理机制

研究所建立体现“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原则的研究所法人治理结构,按国家及中国科学院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主要包括:

实行所长负责制,所长由中国科学院任免。

成立党的委员会,党委委员按规定程序产生,接受院党组、广州分院分党组和地方上级党组织领导。

设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共同参与研究所的发展与战略管理。

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在所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推进所务公开。

研究所下设7个管理部门,分别为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科学技术处、合作发展处、人事教育处、资产财务处、基本建设与条件保障处、监督审计办公室;下设3个支撑部门,分别为深远海科学快速响应协调中心、崖州湾协管部和文献信息中心。

五、人才队伍

2015年6月,研究所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定名为“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正式编制300人,流动编制350人。截止2023年1月31日,在职职工250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04人,职员系列岗位43人,工勤系列3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4人。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8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112人。

六、园区建设

研究所科研园区位于三亚市吉阳区鹿回头路28号,占地约109亩,总建筑面积50183.95平方米;生活园区位于三亚市鹿回头路48号(距工作园区约1公里左右),占地约90亩,总建筑134259.60平方米,包括研究所职工、流动科研人员、研究生住房及辅助生活设施。

七、地理位置与联系信息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路28号 邮编:572000
乘车路线:3路或26路公共汽车到深海研究所站

机构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三亚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253.html Sat, 06 Jul 2024 07:58:31 +0000 http://www.lksedu.com/?p=7253 创建时间: 2005年 隶属于: 海南省 学校地址: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官方网址: http://www.sanya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c.sanyau.edu.cn/ 联系方式: 0898-88594379;0898-88594379 电子邮箱: yjsc@sanyau.edu.cn;yjsc@sanyau.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三亚学院始建于2005年,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由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控股集团出资建设。作为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三亚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自觉肩负大学使命与历史重任。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三亚学院前瞻海南自由贸易港“未来岛”的壮阔发展前景,共享海南健康岛、安全岛的环境生态优势,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数字赋能高质量育人持续向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智力成果、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而不懈努力。

三亚学院美丽校园生态安全、宜学宜居,被评为海南十大生态建筑,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0亿元,下设25个学院,开设65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理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高性能超算中心、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国艺馆、国医馆、标准游泳池、高尔夫训练场等现代化教学、生活设施。学校还拥有高科技图书馆3个,图书资源总量275余万册。

2022年,三亚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相关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核查,成为海南首家民办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社会工作、旅游管理、电子信息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已于2023年正式招生。2015年,学校一次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被教育部评为中国少有、海南唯一的全国就业工作、创新创业工作“双50强”高校单位。至今,学校已连续培养1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省内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分布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输送人才。优秀毕业生连续2年获评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三亚学院前瞻布局、快速响应,不断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路径,重点投入建设“金融产业数字化”“汽车产业数字化”“现代服务业”“城市治理”“康养产业”等领域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前瞻自贸港建设金融产业发展,与丹麦盛宝银行共建盛宝金融科技商学院,先后被评为海南省金融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金融科技教育与应用创新联盟成员、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单位等;学校还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成果服务学生竞争力。此前,三亚学院发起成立海南省酒店人才培养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会展经济管理、旅游文化两大产业人才培养创新联盟,加快培养海南重点产业各层次、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紧密依托吉利控股集团产业链、教育链优势和平台资源,学校与吉利在新能源(甲醇)、“三电”、汽车制造、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所属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京东、传化、阿里巴巴等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启动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先后成立“吉利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传化供应链产业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盛宝金融科技产业学院”“康养产业学院”“复星旅文智慧旅游产业学院”等七个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业务场景、实际需求与学校教学场景、人才供给有机衔接,实现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相互转化。2021年,海南省教育厅将支持三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

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未来需求,三亚学院持续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大师级”人才引进,目前已建立翟明国、陈国良、容淳铭等3个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平台),是国内唯一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平台)的民办高校。学校投入亿元建立海南首个百万级超算中心,运算性能位列全国高校前五;与丹麦盛宝银行合作共建的金融创新与多资产智能交易实验室获批为海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校还面向全球启动“亿元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博士“双百计划”、中层干部学术能力提升计划、海外游学计划等,不断夯实事业发展基石。

近年来,依托院士工作站、超算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在海洋科技、南繁种业、环境生态、卫星遥感、健康管理、金融科技等方面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直接服务国家战略和海南发展所需。其中,“多位点着陆器与漫游者潜水器系统科学可视化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项目已完成验收结项。“自贸港进出岛物流管控仿真系统”项目圆满完成并交付海南省大数据管理局使用。《多模式-多模型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热带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海南省为例》等多个项目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南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及应用》等获立海南省重点研发项目。

目前,学校已连续六年成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第一的民办高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实现首个突破,立项总数在包括全国所有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内的申报单位中跻身全国前10%。十四五期间,三亚学院将持续聚焦国家治理、城市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研究领域,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区域科学研究高地。

学院快速响应数字社会教育教学模式迭代升级和更高质量学习需求,在数字化转型与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增加数字课程教学模块、搭建基于数字化技术跨学科专业的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芯位教育等优质在线平台等方式,系统性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能型教师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2022年,学校与中央财经大学等共建金融科技专业虚拟教研室,以构建跨地域多层次的网络教学组织,实现多形态优质专业教研资源共享。

学校立足海南自贸港,突出办学的社会化、国际化,搭建多方协同平台。目前,学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研究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国法学会、海南省旅文厅等建立高层级协同体。学校成功牵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落笔峰全球城市文明与城市创新论坛,共同打造国际影响力学术交流品牌。

学校成立民办高校首个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原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任名誉主任;学校还成立了国家治理研究院、海南旅游消费研究院、海南省乡村民宿研究中心等,积极发挥高校智库功能。2016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民办高校质量促进部”在三亚学院挂牌成立,并作为海南省唯一高校入选“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学校作为全国唯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经验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13所国内知名高校教育改革案例一起成功入选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学校高等教育全球化协同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迄今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建立了交往与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常春藤高校迈阿密大学、中央阿肯色州立大学成功缔结姊妹校。2022年,三亚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合作创建的中马未来学院在中、马两地同时揭牌,双方整合优势资源、开设优质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等学位课程,共建国际教育平台,探索本-硕-博贯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7-2022年,学校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论坛”,与东盟各国民办高校启动中国—东盟民办大学联盟(ACAPHEI),得到了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等教育与发展区域中心(SEAMEO RIHED)、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大力支持,第四届论坛还通过了《联盟曼谷宣言》和《未来五年行动计划》,启动跨国多校园交流旗舰项目等。经教育部报备通过和海南省侨办批准,学校还分别设立印度尼西亚国别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提供重要支撑和有利条件。此外,欧盟伊拉斯谟斯项目大会、全球化洪堡学者论坛、全球型企业中国论坛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在校成功举办。

学校办学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度。在中国校友会最新排名中,三亚学院自2022年起连续两年蝉联综合类民办大学排名第一。2019年,三亚学院作为国内唯一民办高校、海南唯一高校被中央电视台一套专题片《教育强国》专题报道,引发强烈反响。2022年,三亚学院在央广网、国际在线教育、腾讯、搜狐、网易等中国影响力媒体机构年度教育盛典中赢得多项殊荣。其中,被央广网评为年度综合竞争力品牌高校、年度创业就业明星院校”;在腾讯、网易年度教育盛典中,分别荣获“行业产教融合特色教育品牌”2022年度竞争力产教融合教育品牌荣誉称号。

学校的办学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听取了校长陆丹作校企协同创新的工作汇报,勉励学校要培养具有精益求精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现任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在2020年10月与董事长李书福就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等领域合作进行会谈。

未来,三亚学院将始终坚守教育情怀,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办学层次高起点高站位,集聚优质教育资源,释放办学活力,为成为中国现代民办大学的卓越代表和旗帜不懈奋斗。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海南医科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226.html Sat, 06 Jul 2024 07:56:14 +0000 http://www.lksedu.com/?p=7226 创建时间: 1947年 隶属于: 海南省 学校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 官方网址: http://www.hainmc.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hainmc.edu.cn/yjsy/ 联系方式: 0898-66893751 电子邮箱: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医药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而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4月,总书记考察海南时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赋予海南新的更重要使命。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既需要高水平高校力量的支撑,也需要高水平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的保障。

海南医学院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唯一一所公办医学院,既承担着高等教育强港的重要使命,也承载着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岛”的重要基础支撑。更好地服务于自贸港建设,服务于海洋强国、南海安全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海南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助力“健康海南”和“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发展热带医学、服务“一带一路”尤其是东南亚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海南医学院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海南医学院座落在素有“椰城”之称的热带滨海城市——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其前身始于创立于1947年的海强医事技术学校和创立于1948年的私立海南大学医学院。现有城西(主校区)、桂林洋(新校区)和龙华等三个校区,占地1416.71亩。学校秉承以“厚德、严谨、博学、和谐”为核心内容的校训,不断弘扬“自强不息、团结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构建了“教学-临床-科研-国际合作-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六位一体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七万余名毕业生,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院校、海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海南)牵头单位,全面开启了海南省独立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新时代。

秉承“以本为本、本研并重”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学校已经形成了面向全国招生,涵盖全日制本科和硕博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340人。其中,本科生12207人(含留学生63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在校生荣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国际生理学知识竞赛中国地区赛等多个国家级奖项。学校现有教职和医务员工118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专任教师中,校本部7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479人,教授163人,博士学位占比近51.27%。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15个。

秉承“医教协同、学科交叉”理念,坚持教育强校战略。学校开设3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国家临床(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各1个。学校拥有附属海南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等3所全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直属附属医院,总开放床位数7020张,年门急诊人次588.09万,出院人次25.73万,分别占全省的12.64%、21.13%,为海南省“大病不出岛”和临床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学校还拥有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2家教学医院、2个合作共建疾控中心,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5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5‰,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生物学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口腔医学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秉承“聚焦特色,服务地方”理念,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学校建立了热带转化医学、急救与创伤研究、生殖健康及相关疾病研究与转化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带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近5年,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49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7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万篇,其中被SCI收录2891篇,中文核心2279篇,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0项,其中海南省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6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1项。主办6本学术杂志,其中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亚太热带医学杂志)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亚太热带生物医学杂志)是国内仅有两种被SCI收录的全英文国际热带医药杂志,分列全球SCI热带医学期刊第7位和第18位。

秉承“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泰国玛西隆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交大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Samuel Waxman癌症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成立“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海南医学院西英格兰学院,发起成立了由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2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已成功举办5届国际热带医学高峰论坛。

秉承“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战略。尤其是,2023年9月15日,海南省委省政府全职聘任著名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担任海南医学院院长,并印发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海南医学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依托学校实体化运作海南省医学科学院。自此,海南医学院以极大的勇气、胆识和智慧,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展开了波澜壮阔、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并呈现上下齐心,活力迸发的新局面,一批饱满情怀、具有创业之志、创造之力、创新之能,育人之心的海内外人才纷纷加盟海医,为把海南医学院打造成展示自由贸易港医学科教成果的靓丽名片而共同奋斗!

海医发展,未来可期!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181.html Sat, 06 Jul 2024 07:53:51 +0000 http://www.lksedu.com/?p=7181 创建时间: 1949年 隶属于: 海南省 学校地址: 南校区: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龙昆南路99号;桂林洋校区: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校际一号路3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hain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c.hainnu.edu.cn/ 联系方式: 0898- 65501163;0898-65893907 电子邮箱: hsyzb@hainnu.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师范类 校徽:

 

学校概况:

海南师范大学位于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市,现有龙昆南、桂林洋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00亩,是海南省、教育部共建高校,海南省重点大学,是海南省卓越师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高级人才,被誉为“琼岛名校,教师摇篮”。

学校现有24个学院,全日制学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有67个本科专业,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13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54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1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人员480人。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海南省杰出人才8人,领军人才65人,拔尖人才195人,其他类高层次人才254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海南省“百人专项”人选6人。

学校着力建设文理优势基础学科、特色应用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三大学科”群,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等优势学科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建设水平。学校现有部委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新型智库1个、其他省厅级平台4个,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人文院士工作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建成省级院士创新平台19个。近五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120余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均实现零的突破。共发表学术论文3365篇,其中SCI、CSSCI收录论文1050篇,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cience》(letter形式)发表论文;出版著作282部、获批专利121项;多份智库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学校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自2007年来,积极响应海南省委省政府号召,开展“双五百师范生与在职教师置换顶岗支教培训”“周末流动师资培训学院”等项目,为提升海南省基础教育水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全国20所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之一,分别与儋州市和定安县共建“海南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试验区”。面向海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在南海开发、海南生态省建设、黎族文化教育、教育扶贫、热带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南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三年新增横向科研合作项目103项。学校图书馆长期注重海南黎族、南海区域等地方文献、东南亚历史文献收集,是海南地方文献收藏最多最丰富的图书馆。学校创建的海南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填补了海南省自然类科学博物馆的空白。学校还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引进入孵企业762家,2021年企业总产值近6亿元。

与60多个国家、10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夏威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德国巴特洪堡大学、日本广岛大学等82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电影电视大学合办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教育专业,与美国德保罗大学合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共建软件工程专业。建有海南唯一的来琼留学生预科学院,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现有来自47个国家的1000多名留学生在读。
学校具有招生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黑龙江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海口市、三沙市、儋州市、东方市、定安县、琼中县、四川省富顺县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师教育主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范性师范大学不懈努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更多的卓越师资和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海师力量!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152.html Sat, 06 Jul 2024 07:49:58 +0000 http://www.lksedu.com/?p=7152 创建时间: 1954年 隶属于: 海南省 学校地址: 三亚校区:海南省三亚市育才路1号;五指山校区:海南省五指山市泰翡路2号 官方网址: http://www.hnto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hntou.edu.cn/ 联系方式: 0898-88650027 电子邮箱: qzu2012@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学校概况: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是由自然资源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沙市人民政府等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省属高校,是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十大“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成员院校,也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学校的前身是广东省1954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1958年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几经分合、调整、更名,于1993年由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琼州大学(专科),2006年琼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琼州学院,同年4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入琼州学院。2009年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市。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8年12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转隶归属学校管理。

学校拥有三亚、五指山两个校区,校园面积2200多亩。现有总建筑面积53.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97771.82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112.2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77.07万册,电子图书206.97万册。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8个专业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其中18个涉海本科专业),2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法、农、教、艺、史9大学科门类。学校已有海洋科学等18个涉海类专业(方向),确定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热带海洋生命、热带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海岛旅游、民族等五大特色学科方向和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海洋、旅游、民族、生态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院士工作站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培育智库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双百”人才团队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13个。此外还有科技部、教育部、外交部等国家部委批准或设立的大学科技园和对外交流、人文社科、人才培训类平台基地10余个,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撑平台。

学校现有教职工14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51多人,高级职称教师403多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60多人,双聘院士4人。教师队伍中既有国务院特贴专家、省优专家,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南海名家、省515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全国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也有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54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06人,本科生15429人、专科生2878人,留学生35人。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先后设有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三亚基地、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学院等,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328项、省部级奖励669项。近3年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铜奖2个,“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1个、铜奖1个,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个、铜奖2个,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个人各1个。在电子设计大赛、导游大赛、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表现出色,获得国家级一等奖90个,二等奖72个,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大洋奖1个。学校荣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次,“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2次,“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3次。

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76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2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2项。学校海洋测绘保障应用项目获得资助7991万元,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获得资助5000万元。在海南黎、苗族本土文化研究方面,《黎族通史》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实现了海南省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学校先后获得“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优秀单位、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突出贡献单位和海南省“十三五”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注重发挥科技支持、文化影响、智力服务等作用,主办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成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一批国家、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分别承担了“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组织开展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等公共国际事务公益服务活动及“三下乡”“四进社区”、义务支教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依托三亚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合作优势日益彰显。学校先后与五大洲和港、澳、台共6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签署合作协议156份,其中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协议87项。派出1000多名学生做交换生、汉语志愿者、共同培养硕士生、游学生、海外实习生,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接收来华留学生320名,涉及15个国家。交流合作项目数十个,其中包括教育部批准的海南省第一个中外合作本科项目:中国-奥地利旅游管理项目。招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38名外教到学校工作。近年来,学校组织承办的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30余场,接待和参加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会议320多次。

学校将秉承“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三大机遇,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海洋大学,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海南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china/graduate-enrollment-in-hainan-province/7131.html Sat, 06 Jul 2024 07:47:10 +0000 http://www.lksedu.com/?p=7131 创建时间: 1958年 隶属于: 海南省 学校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大道58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haina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s://ha.hainanu.edu.cn/gs/ 联系方式: 0898-66251735 电子邮箱: hnyjs@hainu.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211;双一流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学校概况:

海南大学是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和海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秉承“海纳百川 大道致远”的校训,弘扬“自强敬业 厚德弘毅”的校风。2008年12月,经国家批准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2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建设行列,先后获得“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等建设支持;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作出“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的重大决策部署;同年,海南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海南省政府“部省合建”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与创建于1954年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并称“热作两院”,被誉为我国热带农业科教领域的“双子星”。在周恩来总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光辉题词的激励下,“两院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纬18°—24°范围内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家,使我国从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国。学校由此奠定了在橡胶和热带农业研究领域独一无二的地位,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900多项科教成果,为我国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原海南大学于1983年在一片荒滩地上艰苦起家,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广泛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海南大学并题词“建设社会主义特区大学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并获准设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大幅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校以来,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叶剑英、邓小平、胡耀邦、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李岚清、尉健行、刘延东、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学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教育部和历届海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关怀备至、倾力支持;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教学楼、图书馆、学术中心、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项目,设立了多项奖(助)学金,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

学校现有校园面积400.87万平方米(6013亩),全日制学生4.2万人,拥有35个二级学院,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9个本科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作物学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专任教师2700多人,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人才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在科研平台方面,学校建设有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4个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院士工作站,2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智库,11个省级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立了“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助力海南自贸港文化内涵建设。其中: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2022年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获评A等级智库。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成果奖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三辅’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合校以来零的突破。2023年我校3名教师分别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一、二、三等奖,取得我省在全国高校青教赛中的历史性突破。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21年、2022年学生团队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冠军、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2022年首次问鼎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SIAM奖。

学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发挥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优势,国际合作交流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以服务“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与交流为重点、深耕热带国家和地区为特色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学校实施“一院一校”国际合作交流行动计划,先后与41个国家和地区222所高校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达2470人。已建成完整的本硕博国际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思路,聚焦“自贸港发展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南繁与热带高效农业”“海洋科技”“全健康”“信息技术”七个重点研究领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支撑、引领学校相关领域或学科成为“海南急需、国家一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学校紧抓“部省合建”海南大学和“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等重大机遇,依托海南区位优势,凝练出“热带、海洋、旅游、特区”四大办学特色。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殷切嘱托为根本遵循,以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参与者、参谋部、孵化器和后备队”为目标定位,以“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为发展理念,以“完全学分制、书院制、协同创新中心”三大改革为战略路径,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营造“知行合一、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求知治学氛围。

海南大学应国家战略而立,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面向未来,学校坚持扎根海南大地办教育,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坚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坚持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示范。

校园风光:

]]>